新約聖經所使用的語言

在新約時代,猶太人隸屬於羅馬帝國的統治,當時官方的語言是拉丁文,不過民間在各邦城之間以希臘文為主要溝通的語言,在閱讀新約聖經時,時常看到關於希伯來文名詞的註解(例如:拉比、瑪門),實際上在譯本裡扣除這些希伯來文名詞,白話的內容起初都是以希臘文來書寫、紀錄的。大家可以想像成是新加坡英文、馬來華語,在多元的種族、文化中衍伸出來的一種通用語言、書寫方式,其中會自然參雜說話者的母語。
而彷彿是為了讓福音的話語可以廣泛地傳揚的關係,希臘文等同於國際語言,在歐洲、中亞、北非鄰近一帶都可以使用,且希臘文的特色是在表達情感方面,相當地細膩,光是「愛」這個詞,希臘文中就有四種說法Agape、Phileo、Eros、Storg。其中聖經中最廣泛地使用的是Agape、Phileo,前者指神聖的愛(Divine Love)、亦即神對人的愛;後者則是指弟兄間的愛(Brotherly Love)。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對象之愛/手足之愛

在約翰福音21章15~19節,耶穌對西門彼得顯現,詢問他三次:「彼得你愛我嗎?」一般讀者可能不太理解,為何耶穌要再三地詢問彼得,甚至第三次彼得還感到憂愁,再三思考後才回答耶穌:「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
前兩次的談話中,耶穌以Agape來詢問、第三次以Phileo來詢問:「你愛我嗎?」
然而三次彼得皆以Phileo來回答:「主啊,你知道我愛你。」
耶穌很希望能跟彼得以更高層次來相愛、以 神的愛來彼此付出,而不只是手足之間的愛,但彼得認為自己與主在耶和華 神面前同為子女,與主之間的愛僅只是弟兄層級的愛。第二次耶穌再次的詢問,期待能得到彼得能夠以Agape來回應自己。第三次,在愛當中沒有強迫、免強而來的愛,耶穌便配合彼得以Phileo來詢問,用詞轉變,聽話者任誰都會猶豫、思考前後的差異,最後彼得仍決定以Phileo來回應。

三次不認主/三次下定決心

第二種說法,是大家比較直觀的想法,因彼得曾經三次不認主。所以當耶穌死後的某一天,耶穌首先顯現指導彼得捕魚、還拿了餅與魚給弟子們,進行早飯後耶穌三次詢問彼得的心意。想必任誰都會快速的回想起,彼得與主相遇、追隨主的點滴,以及曾三次不認主的那懊悔的心情。無法在主活著時見證福音的遺憾再次湧上心頭,就像這樣每個人在信仰中都曾有下定決心的時候,但隨著生活的壓力、困難襲來,不知不覺就讓人遺忘了初衷、曾經痛悔自白的那心情。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你會如何回應主呢?

最後一種說法,是我覺得撇開學理、歷史的考究,最希望讀者可以去思考的部分。
第一次耶穌詢問時,弟子們剛吃完早飯,耶穌問:「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
『這些』指的是早餐的餅與魚,任誰都會立刻回答:「理所當然啊,我愛主勝過的這些屬肉的飲食。」這就像是我們在教會中所學習的教理、基本知識。
第二次耶穌單問彼得:「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這其實也像是在教會中我們會告白:「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 神。」像是反射般的給出標準答案。
第三次耶穌再問的時候,聖經中寫彼得感到憂愁、英文聖經則寫作悲傷(grieved),曾經彼得輕易地給出承諾,要一輩子追隨主、見證主,但在真實的生活中彼得卻軟弱、退卻了,三次不認主成為他心中深深的憂傷。第三次問的時候,讓彼得反思:「我是不是真的體會主的價值、真心的愛主呢?」
就像戀愛、交往的時候一樣,很多時候輕易地給出的承諾,也很容易隨隨便便被打破。我們聆聽話語時,也時常告白:「阿門,主啊我愛你。」但我們以著什麼樣的信仰深度來告白呢?自己是否真的體會主的價值呢?
就像愛的承諾一般,如果告白單單深愛對方一人,但生活中卻隨便把自己的愛、身軀獻給別人,理所當然會被視為出軌,因此對於主也是如此,告白之後我們也要遵守主的教導、聖三位愛的法來生活才行。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獻給主最大的禮物是什麼呢?

比起物質、功績,我覺得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一輩子到死為止,忠誠、不變質的愛。」

延伸閱讀:
希臘文:愛的層級
你愛我嗎?
幸福的定義:十年的磨練

在〈「你愛我嗎?」如果你是彼得,你要如何回答主(三次不認主/三次我愛你)〉中有 1 則留言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