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總是在不知不覺中養成,小時候可能常常被師長耳提面命,不斷被要求改正錯誤、要養成好習慣。不過從高中開始,就越來越少有人會要求自己,上了大學、離開學校之後,更是難能可貴,有人願意要求自己去做出一些調整。「道不同不相為謀」,既然不適任、無法相處,人們寧願保持個距離,就此別過,畢竟眼不見為淨。

習慣說 劉蓉

好習慣?壞習慣?

快速養成習慣是動物非常重要的本能,身處清代的劉蓉(1816年-1873年)寫下了「習慣說」一文,從自己書房中的一個小小的坑洞談起。

《習慣說》
室有窪徑尺,浸淫日廣。每履之,足苦躓焉;既久而遂安之。

大意:本來只有長約30公分的凹陷,日漸擴大。起初踩到時感到不適,但時間久了便習慣了。

如何去評斷一個習慣的好壞呢?很多人會說,既然習慣了,就沒問題啦,日子可以正常地過就行了。改變多麻煩,維持現狀的話我又不會有任何的損失。實際上,這只是針對事情當下的狀況去判斷,養成新習慣要花時間、維持現狀又不用多花力氣。看似精闢的分析,卻忽略了「改變所帶來的益處」,相對來說,無法得到更好的事物,度過更理想的生活,這其實也是損失。

劉蓉習慣說

小事情大體會

《習慣說》
一日,父來室中,顧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命童子取土平之。

大意:一天父親來到書房,笑著說:「連房間都無法管理,要如何管理天下呢?」於是請人取土來填平。

人與人之間比較時,除了比較能力、成就上的差異,更進一步的話,要如何成為做大事的人呢?首先的要件就是,格局必須要大,你以著什麼樣的視野來看待自己的生活呢?假設認為自己的舉手投足會締造歷史,那麼會有多麽地謹言慎行呢?
近兩百年前,劉蓉一個再簡單不過的生活體會、日常打卡,換成現代不知道能在社群上換來幾個按讚?
至少能確定的是,他帶著深刻的反思將一個日常的小事,變成了流傳至今,中學生必定學習的一篇課文。

當劉蓉再次踩踏在那個位置時,明明已經是平坦的地,卻有一股說不出的不自在,從而道出了他的體會:

「故君子之學貴慎始。」

(大意:一開始就要正確的學習是一件多麽重要的事情呢。)

雖然是句稀鬆平常,任誰都可以說出來的體會,但更重要的是,劉蓉在生活中體會到這個道理的重要性。然而學習過、了解這個道理的我們每一個人,是否也總是自我檢視,帶著這些教導、哲理來生活呢?
同一個想法反覆地輸入後,就會變成一種習慣、本能,一開始不去做才會舒服;日子一久,去做才會令自己感到舒服。

提升想法的格局

什麼是用更大的格局來思考事情呢?很多人會直覺地想到,涉及更多人事物的事情,就是格局很大,因此超脫個人,到達家庭、企業、國家、民族、世界的層次,就是格局更大的意思。因此往往會覺得,反正我的事情也不會對全體造成妨礙,我想怎麼樣生活,就如何度過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的話,涉及的時間縱深如何,進一步考慮到更遠的到未來,這也是一種綜觀全局,以更高的格局來思考的方法。

依照現在的方式生活,按照現在的習慣:「我會變成一個怎麼樣的人呢?」
不是每個人都像劉蓉的父親,或古代文人那樣「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將天下大任扛在自己的肩上。
然而計算機會成本時,總不要忘記了,那些你無法得到的部分,就是你所必須支付的成本。你的未來想要成為一位怎麼樣的人呢?這是你自己可以決定的。

改正<很晚才做的習慣>吧!
<改變>現在就會立刻開始!

習慣說生活的改變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