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囚論是華人圈裡,古文的必選佳作之一,更是翻案文章中的翹楚,宋代歐陽脩透過充滿力道的論述推翻了過去對於唐太宗李世民『德政』的認知。唐太宗時期曾經在過年之前把大牢裡所有的死囚聚集在一起,相約讓他們回去過節與家人團聚,等時間一到請這些死囚乖乖的回來接受死刑,約定的日子一到這些囚犯全數不約而同的回來了,太宗感念囚犯們依約赴死的精神,所以釋放了所有的死囚。

[getty src=”184386016?et=fRHd377VS81jOBVlPdJ81w&sig=SlNQgghtd6ygQgPYXjZsgW7KzgTygqWjqMj3EYroN-A=” width=”392″ height=”436″]

第零階層:縱囚是對的,唐太宗是明君。

在貞觀之治的背景下,縱囚這件事更是被百姓歌功頌德,傳為佳話。
但是直到北宋歐陽脩時,他並不這麼認為,在文章當中提到:
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後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於人情哉?
大意:連君子都很難做到,怎麼這些死囚這麼輕易就做到呢?
人人稱頌這是太宗道德感化至深,改變人個性之快,但歐陽脩直接點名太宗只是為了透過『縱囚』得到美好的名聲,而死囚只是渴望得到『自由之身』,因此文中提到:
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來,是下賊上之心也。
吾見上下交相賊

大意:太宗知道他們一定會回來所以釋放;囚犯知道自己回來一定會被赦免,這是上下交相賊

[getty src=”184386145?et=v9NeIyNJQM1ZbS-ioud-ng&sig=n7928XInzBA9LqImISVvXvByMUfG0ddjk8q7bfspt9U=” width=”392″ height=”436″]

第一階層:縱囚是錯的,唐太宗是意有所圖。

這也是一般最常強調,也就是在歐陽脩寫了『縱囚論』以後,大家普遍的認知觀。
不過反覆閱讀時看到其中一段,覺得非常的奇怪:
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耳。
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常法乎?

大意:若你釋放他們因著他們守約回來而赦免,可以偶爾做一次。
如果常常這樣做,導致殺害他人的兇手永遠不死,怎麼可以當作天下的常理呢?

那麼唐太宗他到底縱囚幾次呢?

實際上是一次!只有一次!

看來歐陽修的論述是有問題的。

[getty src=”184385686?et=AbDIDQb0QT1ZzRnxUvt03Q&sig=65kuy6146jrbNOzb92DLH2l4-SaUUecAllFke0ZcjmU=” width=”392″ height=”436″]

第二階層:縱囚論是不完整的,歐陽脩只不過是借題發揮而已。

這件事沉在心中好一陣子,某一天再次讀到跟縱囚有關的內容,史上第一起縱囚被記載在後漢書中,敘述馬援擔任某地縣令時曾私自縱囚。此外在唐太宗李世民以先,歷代雖然縱囚原因不盡相同,但是共有二十餘件記載在史冊之中。原來歐陽脩不只是針對唐太宗而已,而是針對中國歷代以來的弊端,有很多人透過這樣的方式沽名釣譽,其中因為唐太宗乃是一國之君,縱囚的規模之大,自然是歷代無法比較的。

歐陽脩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呢?
因為在他的時代,類似的政治作秀也依然持續上演著,但是無法直接的點明,只能透過文章,希望百姓更具備分辨的能力,識破這些把戲。

為什麼我們要閱讀這些古文呢?
在我們生活的時代中,這些事情也每天上演著。

[getty src=”184377258?et=pY7a3C8vTW513aLl0Y8skA&sig=SxzDs3eQUxC1Px0L4SM35ixqI6gmjeoybLZbOO9neBI=” width=”392″ height=”436″]
第三階層:縱囚論是錯誤,文章不只是為了得到掌聲,而是要讀者認真地思考自己所生活時代裡的問題,不要再度過任人擺佈、操弄的生活。

如同縱囚論的文章一般,不公義的事情每天也在我們生活中發生,然而更根本的是我們要能擺脫這些輿論操作、政治作秀。以前不太喜歡文學、不太認同國文與歷史,直到真正讀懂的時候,才深刻感受到,古人、筆者的那悲憤心情,以筆尖呼喊的深刻心情,不斷湧上心頭。
第一層次和第三層次,明明看法是同樣的,但是想法的層次是截然不同的。面對議題時,我們時常只用二分法來探討一件事情的正確與否,卻沒有真正深入地去暸解對方,支持的動機。盲目的支持、跟隨,固然是一股龐大的聲浪,然而最終還是會因為不了解,而成為了權力鬥爭的犧牲者。

你正用什麼樣的角度看待眼前的事情呢?
往往不了解事情全貌時,我們會憑藉自己的水準來評論、抨擊。
唯有用更高深地角度來看待事情的全貌,時間縱深、涉及的人事物規模,全部都評估之後才能做出結論。

在〈學歷史的大用:縱囚論裡的警世良言〉中有 1 則留言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