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為了環境而遷移的故事,東方有孟母三遷,故事的理念也為大家認同,不過似乎這些優良的教材,就只是停留在「教材」而已。資訊快速流動的時代,人們容易忽略環境對我們造成的影響。固然有需要去「治理」、「得勝」環境的狀況,但是擁有更好選擇時,當然要脫離不利地環境,去到更理想的位置。

“有<該要忍耐的時候>。
當人實踐< 神的法、 神的話語>時需要「忍耐」,服用很苦的藥或治療病痛時也需要「忍耐」。
有不該忍耐、<該要脫離的時候>。
這時<脫離>才是「能活下來的方法」。”——鄭明析 牧師

環境對人的影響可說是非常深遠的,如同孟母為了打造適合學習的環境而搬遷一般,在聖經中亞伯蘭為了去到 神應許的地方,他離開了一直以來居住的迦勒底的吾珥。居住在祭祀偶像的環境中,要將事奉 神的文化展開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特別舊約時代是要透過血緣生下後代,來開展舊約層級的信仰歷史。因此得去到資源、環境更好的迦南地,在那裡建立起以色列民族的根基。
「不要再容忍了,因為時機成熟了,你現在脫離出來,
由你成為主人來負責吧!我會祝福給你的!」

單憑著耶和華 神的約定,他帶著十足的信心脫離了故鄉,後來亞伯蘭改名大家為後代所知的——「亞伯拉罕」,從此奠定了他在聖經中不可動搖的影響力,耶和華 神在他的後代興起了整個以色列民族。

創世紀11章31節
他拉帶著他兒子亞伯蘭和他孫子哈蘭的兒子羅得,並他兒婦亞伯蘭的妻子撒萊,出了迦勒底的吾珥,要往迦南地去;他們走到哈蘭,就住在那裏。

創世紀12章4~5節
亞伯蘭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羅得也和他同去。
亞伯蘭出哈蘭的時候年七十五歲。
亞伯蘭將他妻子撒萊和姪兒羅得,連他們在哈蘭所積蓄的財物、所得的人口,都帶往迦南地去。
他們就到了迦南地。

面臨抉擇、改變時,最常遇到的質疑是:「一定要這樣做嗎?」、「這有幫助嗎?」、「不這樣做也可以吧!」
這些問題往往讓人很難回答,但是看著現實,度過得過且過、不滿意卻尚可接受的生活,難道繼續這樣下去,就會無緣由的改善嗎?可以排除、解決問題的時候,不應該只是呆呆的忍耐,讓問題滋生。選擇信仰真的可以解決問題嗎?想必傳道人、牧師都難以回答。
但是耶和華 神、彌賽亞主卻很肯定地約定:
「不要忍耐了,你離開那裡吧,
獨立出來向我學習,之後我會讓你領受龐大祝福的。」

在接觸信仰的過程中,優先學習關於 神的一切、站穩了信仰的根基後,再接觸、再享受是更好的。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領受祝福的方法的秘訣是什麼呢?

不會平白無故地變得順利,相信 神就會順利嗎?不是的
行車的時候,難道是因為有駕照的關係就不會發生事故嗎?不是的
要由自己遵守「行車的法則」來生活才行;
度過信仰的生活也是,會因著人們「行義遵守法」來生活,才成為了達成旨意的人。

愛人明明預備好了禮物要贈送給自己,但卻按照自己的認知去到了錯誤的位置等待,遭遇不幸,終究是自己讓自己變得不順利的。

孟子學成之後,他的思想沒有僅止於他的鄉里、他的時代,而是傳遍了中華歷史、影響了上億的人;
亞伯拉罕去到迦南地生活後,福音的歷史在五千多年歲月更迭後,對 神的信仰沒有僅止於他的個人、家庭,而是去到了萬邦萬國被宣揚。
去到更理想的位置生活看看吧,我覺得在傳媒、交通便利的時代中,換位置並非就得搬家,而是應該要改變每天接觸的文化、資訊、人物,如此多多接觸正確的事物吧!接觸聖經、學習屬於這個時代的話語,耶和華 神所約定的事情,如今也正在為你兌現當中。但是必須要認識、瞭解、見面,才能從對方手上拿到屬於自己的禮物;要對話、交換資訊,對方才能匯款、運送寶物過來。

鄭明析牧師證道箴言
“<義人>不是平白無故就能成為義人的。
因為他們沒有行「不義」,
即使辛苦也依然遵守「 神的法」,所以才成為<義人>的。”——鄭明析 牧師

圖片出處:見面與對話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