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大運,全名世界大學運動會,起源於義大利,每兩年舉辦一次,是僅次於奧運的國際運動賽事。今次台北獲選為2017年第二十九屆世大運舉辦的城市,歷史上台灣表現一點也不平凡,運動員們不僅打出亮眼的成績,也寫下動人的故事。
“真正的英雄是以著軟弱的內心戰勝了強敵,所以被稱為英雄。”
第一面金牌:大不了腿就斷了吧
1991年有「風速女王」之稱的王惠珍參加田徑200公尺賽事,賽前左腳扭傷,但是想著:「大不了腿就斷了吧。」
最後奪得金牌,該年台灣於獎牌榜上在101個國家中排名第20名。雖然台灣參賽是使用大會旗,不過當時各國媒體報導時都直接引用台灣國旗,讓台灣大大被國際看見。
體操雙銅牌
下一屆1993年美國水牛城世大運,除了王惠珍在200公尺項目奪得一面銅牌之外,張峰治一人分別在鞍馬與跳馬的項目中取得銅牌。
王思婷與隊友為網球貢獻三獎牌
1995年日本福岡世大運王思婷參與三項網球項目,個人項目中取得銅牌;混雙項目與陳志榮(曾曼谷世大運女網教練)搭配取得金牌;女雙項目與劉虹蘭(前緯來體育主播)搭配取得銀牌。選手們在國際的努力,不僅也鼓舞了更多國人投入網球運動,持續都有越來越多選手於國際綻放光芒,網球也成為台灣在國際賽事中奪牌的重點項目,後來每一屆的世大運網球項目都有亮眼的奪牌成績。
台灣你一點也不小,自我突破
世大運參加的國家、地區越來越多,台灣的獎牌排名一直在很前面,1995年124個國家中排名18。2003年韓國大邱世大運是史上參加國家最多的一次比賽。台灣自我突破、締造佳績於174個國家中排名第11。該年度以跆拳道項目最為耀眼,「台灣戰神」朱木炎在內七名選手在個人賽中一共奪得1金2銀4銅的成績。網球項目也由男子單打的盧彥勳、女雙項目的詹謹瑋與莊佳容組合奪得該賽事金牌。
合一、團結的女子排球
排球項目是自1987年台灣首次參加世大運開始,每一屆都有報名的比賽項目。2003年女子排球奪得銀牌,這是中華隊首次在團隊運動項目中得牌,承接2003年的團隊,女排擁有豐富的國際賽事經驗,下一屆年2005年土耳其伊士麥世大運,女排更是一鼓作氣奪得金牌,讓各國選手震驚,在沒有職業排球的環境中,台灣竟然有如此堅強的陣容。本屆體操、網球、跆拳道項目穩定取得獎牌,加上女排與男子反曲弓個人項目郭振維貢獻金牌,中華隊以6金2銀4銅的佳績,於133個國家中名列第9。
運動讓台灣在世界綻放
2007年泰國曼谷,隨著中華隊參與的賽事項目越來越多,比賽成績也越來越亮眼,本屆台灣依然位居大會排行榜上第九名,除了跆拳道與網球的發揮,羽球、桌球有亮麗的成果。另外多項賽事諸如柔道、田徑賽的鉛球與跳遠,女子壘球、射擊都持續有選手在這塊耕耘,因為有選手們的堅持,讓更多人願意投入專業的訓練。成為在缺乏體育資源的培訓生涯中,給予後輩偉大的榜樣,持續挑戰的動力。高爾夫球在本屆也由陳銘傳拿下男子個人金牌。
2009年在貝爾格勒的賽爾維亞,是目前為止中華隊成績最好的一次,名列大會第七,許多項目取得金牌,柔道的王沁芳在上屆拿到銀牌,本屆自我突破、持續努力,奪得女子56-63公斤組的金牌。
2011年中國深圳世大運,背負各種國際情勢的壓下,中華隊在中國的主場中,依然不畏困難奪得佳績,連續四屆中華隊都在大會中排名前10名,是實力堅強穩定的參賽國家。與上屆相比,本屆收穫的獎牌數是更多的,特別是在銀牌與銅牌,很多的運動項目都結出果實,以女子籃球最令人驚訝,奪得銀牌佳績。在台灣女子籃球發展的規模不大,本身職業發展的空間也小,且體型與歐美選手相比,缺少先天的優勢。然而透過良好的搭配以及中距離的投籃,締造銀牌佳績。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2013年在俄羅斯喀山比賽表現雖然不如前幾屆亮眼,許多項目正在經歷世代交替,然而同時也值得肯定的是,有更多年輕的選手在此役踏上了世界的舞台,郭婞淳本屆參賽便在女子58公斤級舉重項目奪得金牌。羽球、桌球、網球,不論是個人、團體也都扮演著重要的奪牌角色。
2015年開始,中華隊報名的比賽項目越來越多,韓國光州世大運出隊共200餘人,事隔20年沒有舉辦的棒球項目,這次台灣在冠亞賽中因天氣因素,與對手並列金牌。整體共奪下6金12銀18銅,是歷屆以來奪得最多獎牌的一次。
運動員的價值該用比賽表現衡量嗎?
我的人生只能用成績來衡量嗎?
致力於各項運動項目的選手,最值得敬佩的是,比起多數從事升學管道的人來說,他們很早就決定了自己的志向。常規的大學教育,學生選擇某一個科系之後,從18歲才進入生涯探索的開端,甚至往往也不確定這個領域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錢』途不是唯一的選擇,打安全牌、進入收入穩定的企業,不代表著自己的人生就會真正的快樂、幸福。
“最重要的是自我價值的實現,要做你自己的第一名。”
年紀輕輕二十幾歲就站在世大運國際舞台的選手們,許多人都從十年以前,就持續地接受專業化的體育訓練。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中,持續的投資興趣,進一步參與體育競賽,最後能夠與各國好手比賽。自我反省時,更該思考,我們是否將成功看得太廉價呢?比起羨慕別人在勝利時的耀眼,我們願意給自己多少時間去探索自己的興趣呢?
有人會在大一就抱怨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科系,在畢業後覺得這個社會中沒有屬於自己的位置。
在世大運的觀賽中,每一個動人的競技中,身為觀賞者的我們其實可以從中學習非常多的事情。
“你長大後要做什麼呢?”
“長大後我要做自己。”
我想這是最困難、最了不起的夢想了。
不論是不是未來還是運動員,曾經的那份執著、自我突破的意志力,我想這都是有參與體育競賽的人,最寶貴的寶藏。
大學時期不論是參與系隊,或是與同好、甚至是個人去培養一個興趣。未來幾乎都不會成為我們的工作、職業,但是運動帶給人的益處,總是支撐著你我在未來的舞台上,發光。
光芒,不會因為比賽失利、比賽結束就消失。
你我總以著「名為自己」的這身體,今天也奔馳在人生的體育場上,繼續努力,共勉之。
參考資料: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特約研究員 蘇嘉祥
認識世大運
這篇文章很棒耶!
人們往往都只看到得獎牌時光鮮亮麗的一面
卻沒有想過背後付出的努力
還常常埋怨 XDDDDDD
大推+1111111111
甚至很多人是嫉妒、羨慕的,但是忽略了對方為了預備抓住成功的機會,過去如何努力的預備自己。並且實力再好,也要遇到好的契機,才能夠充分地展現出自己的能力。因此除了專業的訓練,練習『如何抓住機會』、『表現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