憐惜梅樹以抒發愛才之心
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是一位清代的思想家,他透過科舉考試取得進士,為朝廷效命,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病梅館記寫於1839年,這是他在家鄉成立「病梅館」時所寫的散文。面對清朝制度的腐敗,他是清代改革的先驅,不過最終在48歲時辭官歸隱,在隔年1841年去世。《病梅館記》說明自己設立此館的用意,實際上並不是真的在探討「梅」的價值,而是藉由探討「病」,影射當時代的陋習、歪曲的價值觀。
普世對梅樹的審美觀是:
“梅以曲爲美,直則無姿;以欹爲美,正則無景;以疏爲美,密則無態。”
人們認為樹幹曲折、枝葉稀疏的梅樹才是美麗的作品,為此種植的人投其所好,將梅樹在捆綁、扭曲的情況下栽培。龔自珍觀看他所居住的江浙一帶,梅樹幾乎都是這種病態美的產物。為此他購買了許多孱弱的梅樹,讓它們按本性去生長。即便文人雅士會批評他糟蹋了梅樹,他還是下定決心,要讓梅樹在病梅館中自然生長。
龔自珍照顧梅樹的方法:
“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於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爲期,必復之全之。”
『人才』不該用單一標準審視
歪曲的梅樹不好嗎?直挺的梅樹就比較好嗎?重點並不在於梅樹的模樣,而是當我們用同一套標準去規範所有人的時候,即便天生就曲折的梅樹,也在束縛中失去其自然美好的生氣。
文末作者感嘆地說:
“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閒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透過文章遙想他所生活的時代,也許龔自珍多少已經預見,國家正逐漸步上毀滅的道路、難以挽回。文末作者對於現實的感嘆,同時也成為了他的告白,國家狀況只會越來越糟,但是他窮盡生命為止,會盡可能地醫治越多的「病梅」,任重而道遠。
在我們的社會中,因著每個人各司其職,得以繁盛、進步,生產糧食的人、研發科技、從事工具生產、藝術音樂創作者表演者、大眾運輸物流管理、國家公職、行政人員……等等。孰優孰劣?並無法用單一的標準去定義,升學主義昌盛,難道無法進入熱門科系、主流學校裡頭,就無法出人頭地嗎?前途就必然受限嗎?
社會的氛圍很容易給青少年錯誤的價值觀,以及帶來不必要的壓力。此外,套用在各種錯誤的社會氛圍上,放諸四海皆準,例如競選時以抹黑對手、操弄族群的對立……等等,誘導人去認同「好」、「優秀」、「傑出」的標準,皆是問題之所在。
拋開束縛長成巨木
在媒體發達的現代,人們很容易被主流的價值觀影響,不知不覺中用他人的價值觀來拘束自己。脫離體制其實並非說一定要創業、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情,每個人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才是重點,有些職位、行業雖然辛苦、工時長、時常得受氣,但實際接觸資深的工程師、醫療人員……等行業時,許多人對於自己的工作是懷抱著許多熱忱的,縱然有低潮,隨即又能再站起來持續奮戰。走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那麼就帶著信心持續前進吧。
文彩、能力卓越的龔自珍,一生中創作了非常多的詩,著有《龔自珍全集》,散文的話就以《病梅館記》最為有名。全文都在談論關於梅園的事情,對於時事、國情一字未提。但對於現有體制扭曲的感嘆,卻令閱讀的人產生共鳴。當然除了對於大環境惡劣的無奈、抱怨之外,「梅樹們」也要當自強,活出屬於自己的動人模樣才行、茁壯成為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