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不成長時代的新生活提案》本書的作者高坂 勝,他觀察日本經濟發展的狀況,並結合他自身脫離大公司,獨立經營酒吧,從事自耕自足的農業的生活方式,進一步試圖將自己的經驗推廣出去。他所去談討的問題,得確是七年級生、八年級生在就業時、做未來規劃時所會思考的問題,諸如:經濟要成長到什麼樣的程度,生活才會真正的滿足?賺很多錢的目的是什麼?上班工作的意義是什麼?我該如何謀得一技之長在社會中立足?


但是,他所提出的應對方法、新生活提案,能否使讀者認同,我覺得這就是見仁見智。作者僅是以著自己摸索的心得、個人觀察、同好的經歷去歸納。但書中所探討的議題,很能夠引導讀者去思考:「我到底想要度過什麼樣的生活?」
很多人從學校畢業,就拿著文憑去到相關企業,領著一份普通的薪水,大多數時間專注於工作,下班時疲於調整自己的身心,光是這樣頭一年、兩年就不知不覺地過去了。

高坂 勝:
「因為追求經濟成長,才會不幸福。」

經濟成長了,生活真的有變好嗎?

日本、各個國家,台灣也是如此,每年GDP都持續在成長,如果成長幅度太少,就會引來批評,給予施政者壓力。但是即便統計數字上,似乎各項指數,就業率、平均薪資、股市等等,似乎都不斷地在創造歷史新高。但百姓的生活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也就是經濟結構實際上變得越來越極端,這些統計數字失去了它的指標性與本來所賦予的意義。
那麼,執政者只是一昧地祭出使經濟數字成長的政策,能解決百姓困苦、消除基層上班族的煩惱嗎?
作者想要換條路走走(作者無法認同安倍經濟學),於是他開始尋找適合現代人的「新生活提案」。

從教育開始改變思維

普遍認為,考上更好的學校、進入更好的企業,就是邁向成功的方法。然而比起學習一大堆東西,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培養屬於自己的專長,進一步可以找到自己個人的價值。老師不應該只是傳授知識的人,而是要成為能夠引導學生的人,引導他們去學習、引導同儕間的互助與討論。學校要教出「即使沒有老師,還是能繼續學習的學生」,那麼他們在社會中才能夠持續地學習,去解決他們所遇到的課題。因為這些課題,教科書上是不會寫的,書本也無法給出標準答案。
高坂 勝認為:
「新時代需要脫離企業的生存之道、造福社會的工作、對他人有直接幫助謀生之道。」

接下來他便一一的在書中說明
1.要如何脫離企業來生存
2.什麼樣的工作能夠造福社會、對他人有直接幫助
3.找到屬於自己的謀生之道

半農半X的自給自足生活

在日本,城鄉的差距非常大,並且隨著國際貿易的發達,導致農地的耕種面積逐年縮減,但實際上只要願意花時間認領土地,即使徒手耕種,要供應一個家庭一年份的糧食並不困難,加上小農之間彼此交換作物,能夠藉由互惠機制來強化這個經濟體。半農半X,這個「X」便是你個人的志業、喜歡做的事情,不僅是實踐個人的夢想,同時也量化這件事情所能帶來的收益。加上部分的糧食自我供應,一週當中可以只有一半的時間在工作,另一半從事農耕以及經營自己其他的興趣。
這件事情的前提是,要重新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擁有「最小限度的物質」即可,書中提出了很多的建議,每個人可以依照自己的狀況,從較容易地開始著手改變,即便是作者,他承認自己現在也並非百分之百地落實這些生活原則。

企業為了要讓自己的GDP成長,必須要開發出更多絢麗奪目的產品、透過各種宣傳管道不斷地刺激消費。資訊爆炸的生活環境,一但接觸電視、網路就會讓人產生物慾,錢支出的越多,無法滿足的部分也越來越多。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定下生活的原則,反而能夠讓人再次擁有——「擁有物質的喜悅」。

高坂 勝:
「邁向一個不管經濟成長不成長,每個人都能滿足地活著的社會,這就是我想達成的社會願景。」

探索自己的謀生之業

作者舉出了非常多種類型,供讀者去探索個人的志向,但是這些分類並不是獨立存在的,一個人喜歡做一件事情可能存在著非常多的理由。以自己的喜好、專長為業;實踐自己的夢想;從生活經驗來提供服務;用自己的經驗去解決別人的問題;以使命為己任來改變社會;針對特定場所、環境的工作,當然自己的志業很可能會同時滿足好幾個條件。

對於正在思考自己未來的人來說,在閱讀此書時,可能會被作者提出的問題弄得暈頭轉向的,更加搞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東西是什麼。即便書不是特別的厚,但讀起來並沒有那麼順利,讀了幾個章節之後,就要再花一些時間消化。即便讀完之後,也不是立刻就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但更關鍵的是,在度過生活時,應該要試著去釐清自己想要的東西是什麼,書中的範例僅提示了一些可能成功的方案,並鼓勵讀者:

「你也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來生活。」


「新生活提案」並不是追求一種永恆不變的模式,而是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心境的轉變,它都可以隨之做出調整。正是因為存在著彈性,更能夠幫助人們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之道。即便在社會的兢爭中贏了、脫穎而出,這也不具有任何意義,因此比起努力滿足別人的眼光與要求。
新生活的提案更強調的是——在行動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

鄭明析
「<人>要有「行動的樂趣」、「行動的喜悅」。
要有<付出辛勞後得到代價的喜悅>。
要有<得到後使用的喜樂與幸福>。」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