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德語:Martin Luther,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他是德國的神學教授,出身在務農的家庭中,本來以法學為志向,在一次往返學校的過程中,險些被閃電擊中,他便發誓「因著自己從患難中活下來,自己要一輩子為了神而活」,改而進入修道院見習,最後受洗成為神父。

教會無法讓他與 神相通

在深入地學習信仰的階段,馬丁.路德對於現有教會教導的方式感到困惑,明明對照聖經的教導是有罪的行為,但教會中卻將這些錯誤視為正常。為了能夠潔淨自己的行為,得到上帝的赦免,他花了很多時間禱告、悔改、進行告解。即便如此,他仍然對於自己沒有想到的罪,因著不知道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而時常在信仰上陷入了黑暗期。

1512年他在維德貝格(Wittenberg)大學(現為馬丁路德紀念學校,Martin-Luther-Universität Halle-Wittenberg)得到神學博士學位,並終其一生在此定居。研讀聖經的過程中,他很糾結於在保羅的著作中,「上帝的義」是什麼意思。過去他認為這個義,是公平公正的義、賞善罰惡的準則,因此每當他想到自己身上可能還保有 神所不喜悅的罪惡時,他格外的感到害怕、想法變得黑暗,後來甚至轉而抱怨、厭惡 神。

領受「塔上經驗」

為了能解開這個心結,一次他讀到羅馬書1章17節的內容時,得到了答案。

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
這義是本於信,以至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他體會到,正是因為人們相信彌賽亞、遵守 神的法來生活,所以在 神的面前成為了義人。差派救援者、與天的相通的中保者,由他來解決人們罪的問題,這就是神的憐憫與恩慈。馬丁.路德自述當時的狀況:

「我立時感到自己已得重生,樂園的門大開,讓我進入。《聖經》的一切話語有了新意義,從前『上帝的義』令我聞而生厭,現在它使我在更大的愛中有說不出的甜蜜。保羅這段話使我進入天堂之門。」

這樣的體會使路德對於當時天主教販售贖罪卷的問題進行反思,他主張教會和教宗沒有赦罪的權柄,唯有彌賽亞聖子基督能赦免人的罪。這些體會是他在維滕貝格修道院的塔樓上的書房所領受的,後來將這個轉折稱為「塔上經驗」,奠定日後宗教改革的基礎。路德倚靠聖經的教導與對 神的信心,不僅解決他內心的幽暗,更是幫助他在日後面對質疑與批評時,將信仰豎立在磐石上的根據。


宗教改革:九十五條論綱

贖罪卷起源自十一世紀十字軍東征,為了讓信徒能資助教會以宗教名義發起戰爭,設計贖罪卷,主張透過捐獻贖罪金的方式,能夠免去地獄的苦刑,俗語說:「銀幣叮噹落進箱底,靈魂雀躍跳出煉獄。」可反映當時人們對於贖罪卷的價值觀。路德時代,贖罪卷儼然成為教廷重要的經濟來源,更是在1517年時,教廷為了能建造聖彼得大教堂、另外也有主教與貴族之間的個人債務問題,進行了一次特大規模的贖罪卷的出售,這次的贖罪卷對外名義非常特別,稱為「全大赦贖罪卷」,聲明購買後能夠赦免自出生一來的一切罪惡,讓人回到新生嬰兒般的潔淨狀態。

有鑒於體制沈淪的狀況,1517年10月31日,路德便在當地教會的門上貼出公告,列出反對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點。其中最主要的論點是:
1.得神赦免的唯一途徑是悔改。
95.贖罪卷是對信徒進入天國的虛假的平安保證。

一開始路德對於贖罪卷的主張是較保守的,九十五條綱中他有提到,贖罪卷是能解決地上的刑罰、人為加上的懲罰,他並沒有直接否定教皇的權柄,但他更強調教會法的權力應該要高於教皇。一切的救恩都是從基督而來,比起過度放大使徒的義行、思想,人更應該以基督為本位來信仰。(天主教會遵奉聖人,擬 神格化的方式來稱呼,例如將耶穌的母親、使徒彼得稱為聖母瑪莉亞、聖彼得)

即便路德接收到許多從羅馬教廷的施壓,他仍然沒有動搖自己的想法,隔年1518年他被以宣揚異端思想、違抗教廷命令的名義控告,所幸在薩克森領主腓特烈三世從中調停,讓路德免於走上一場對於極為不利、甚至危及性命的宗教法庭。他在同年10月得到教皇給予人身安全的保證,透過私下審查的方式,繼續與教廷來進行信仰的辯論。領主腓特烈是對於信仰相當地虔誠,他向教皇呈信:「在各大學中的學者並沒有認為路德的教導有任何的不正、不合基督徒體統,或屬異端的思想。」他極力爭取讓路德有與教廷平等談話的機會。

埋葬過去,開創新歷史

1519年路德與另外一位神學家約翰·埃克在萊比錫進行18天的辯論,這讓路德更堅定與教廷劃清界線的決心。1520年,教皇下令要焚燒路德相關的著作,要求路德本人撤銷他頒布的41項言論,並以革除教籍作為威脅。然而這都沒有阻擋新思想蔓延的速度,同年路德又出版了三版新書,更客觀地以聖經為出發點說明自己對於信仰的主張「因信稱義」、「由愛行善」兩大主題。

宗教改革後三年半後,1521年4月17日路德在沃穆斯接受公審,出席的王侯除了腓特烈努力捍衛路德的立場之外,最終六位出席的領主有四位簽署宣言,宣告路德是異端。不過因著印刷術的普及,加上路德將希臘文聖經翻譯成德文,更多的人民能夠憑藉自己閱讀聖經來辨別真偽,1527年開始歐洲許多地區紛紛將路德新教視為官方的信仰,致力於國教化。1537年喀爾文以日內瓦為根據地發表了對基督教教義的論述,北歐與德意志地區成為以新教為主的地區。天主教則在羅馬教廷所在的區域,以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為其信仰的中心。自此兩派逐漸劃清界線,也為天主教、基督教劃下了深深的隔閡。

宗教改革500年,找回歷史的共識

在全球化的時代,基督教派也致力於與羅馬教廷進行對話,雖然仍存在意見分歧的地方,不過過去40幾年來,在「世界基督教聯合會」(WCC)的協助下,教宗與基督教努力找出彼此信仰的共識,特別是在1999年10月31日,天主教與改新教路德教代表簽屬協議,認定:「雙方都得到救援。」
今年最新的聲明也加入了對於社會議題的關注,主要聲明有三點:
一、共同的教義:新教徒和天主教徒都相信上帝是創造主、三位一體、基督道成肉身、從童女瑪莉亞所生、死而復活、升天後將再臨、新天新地等。
二、傳福音和更新:二十世紀以來,雙方在傳福音的事工上,相互了解和努力都增加了。自1960年代以來,不少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交流達到了新的深度,一起探索有關恩賜、聖靈的工作和生活等。
三、社會和醫療倫理:針對生命的開始和結束,以及婚姻、家庭的相關道德議題,在1990年代,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基於人類是按照上帝的形像所造、上帝掌管人的生死、家庭和關係等共同信念,雙方採取了不少共同行動。

科技日星月異,神的法與愛也在提升

歷史的借鑑,讓人思考到底什麼是真端、何謂異端呢,科技產品推出時,很多人也會因著不了解其功能性、用途,而做出主觀性的批評。回顧過去短短二十年間個人電腦的普及、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網路系統的建構,這些無不快速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習慣。 神的法也是,自亞當夏娃開始,六千年攝理歷史的演進,人與 神的關係不斷的轉變, 神對人的愛也不斷地提升、昇華。真正出於 神的話語,聆聽之後定能使人與 神的關係變得更加靠近,上帝的光加倍地照亮內心中的幽暗。學習信仰後,能改變人的生活,使人具備全備的思想與行為。
在500年後,我們不要滿足於前人所做出的建樹,當今我們對於神學的追求,決不能只是滿足於理論的探討,實踐的神學正在興起,要為了達成天主對於理想世界的期盼,在你我的生活中致力地實踐才行。

羅馬書1章16~17節 保羅的告白

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 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
因為 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至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馬丁.路德對於宗教審判的回應:

「假如被革除教籍的判決是公正的,被定罪的人若憂傷痛悔,仍然能得救;
若判決是不公正的,他就有福了」

延伸閱讀:
認識宗教改革運動
和平的指導者
新婦神學的起點

參考資料:基督教論壇報
神學的宗教改革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