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帖記中的亞哈隨魯王,在正史中是知名的征服者波斯帝國第五任的皇帝薛西斯一世,在故事中可以看到橫跨歐亞非的波斯帝國的強盛與繁榮,他們習慣會於出征前舉辦宴席,一次就連續舉行一百八十天。

以斯帖記1章3~4節
在位第三年,為他一切首領臣僕設擺筵席,有波斯和瑪代的權貴,就是各省的貴冑與首領,在他面前。
他把他榮耀之國的豐富和他美好威嚴的尊貴給他們看了許多日,就是一百八十日。

當時薛西斯所要攻打的國家正是希臘,這次出征進行著名的歷史戰役——溫泉關戰役,斯巴達的國王奧尼達率領三百壯士與希臘聯軍共同抵禦波斯帝國的大軍。即便佔據地勢之利、斯巴達戰士英勇的抵抗,最終還是由波斯大軍擊敗了斯巴達與希臘的聯軍,不過隨即在雅典的作戰中失敗返回首都書珊城。因此在以斯帖記第二章時,薛西斯已經結束三年的戰爭回到國都,隔了一年之後,以斯帖被立為王后。(西元前479年)

以斯帖記2章16~17節
亞哈隨魯王第七年十月,就是提別月,以斯帖被引入宮見王。
王愛以斯帖過於愛眾女,她在王眼前蒙寵愛比眾處女更甚。
王就把王后的冠冕戴在她頭上,立她為王后,代替瓦實提。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奸臣哈曼的計謀

波斯帝國在擴大版圖的過程中,兼容不同民族的文化,所以以色列人尚可以保有自己的文化與信仰。然而朝中的大臣哈曼卻向王諫言,以色列人雖然生活在波斯境內,然而卻不遵從國王的統治,希望王能滅絕以色列人。於是薛西斯便頒布一個命令,在亞達月十三日(換算成西曆約在二三月間),要在一日中除滅所有的以色列人。

以斯帖記3章8節
哈曼對亞哈隨魯王說:「有一種民散居在王國各省的民中;他們的律例與萬民的律例不同,也不守王的律例,所以容留他們與王無益。

當時這個消息已經在境內各省佈達,聽聞這個消息的以色列人無不禁食、哀傷的哭泣,心急如焚地禱告著。末底改便與以斯帖討論改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希望她能對王提出諫言,讓薛西斯收回先前的命令。但是沒有得到王的批准就進宮,除非王願意伸出金杖來赦免,否則擅自入宮是會被除死的。

以斯帖記4章1~3節
末底改知道所做的這一切事,就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塵,在城中行走,痛哭哀號。
到了朝門前停住腳步,因為穿麻衣的不可進朝門。
王的諭旨所到的各省各處,猶大人大大悲哀,禁食哭泣哀號,穿麻衣躺在灰中的甚多。

全以色列與以斯帖合一禁食祈求全能 神動工
在現有的聖經篇章中,幾乎是唯一一次,全部的以色列人在 神面前一同立下了禱告的條件,懇求讓成為表率的以斯帖能順利地來到王的面前,扭轉民族被滅絕的命運。

以斯帖記4章15~16節
以斯帖就吩咐人回報末底改說:「你當去招聚書珊城所有的猶大人,為我禁食三晝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宮女也要這樣禁食。然後我違例進去見王,我若死就死吧!」

後來王真的允許了以斯帖的請求,不僅除死了哈曼一家,並在原本的命令上加上一條命令,讓以色列人在亞達月十三日時,能夠聚集防衛、抵達任何想傷害以色列人的敵人。之後以色列人便將亞達月十四、十五日訂為「普珥節」,每年紀念 耶和華 神以愛拯救整個民族的這件事。

對以色列人來說,以斯帖記是為了學習民族節日的意義,不過對於相信 神的人來說,更要體會到與 神所使用的人齊心合一禱告的重要性。讀聖經往往最令人扼腕的是,在每個時代中先知與中心人物們,總不被同時代的人們所待見,挪亞、摩西、耶利米、以西結……等等,耶穌也是如此,明明是仰望救援者到來的民族,後來卻成為了不信與逼迫彌賽亞的人。生活中我們都會禱告,然而該為什麼什麼事情禱告呢?當時以色列人聽聞王要滅絕自己的消息後,人人都決死地拼命地禱告。然而就像國際比賽時,如果代表選手贏得冠軍,人們就會說那個國家得到金牌、勝利了一般,成為表率的以斯帖左右了整個民族的命運,必須要為了以斯帖禱告,讓她能心無旁騖地盡到自己的使命才行。

以斯帖記4章14節
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
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
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

生死存亡的時機,斯巴達人用自己的生命打了一場捍衛榮耀、名震千古的戰役,以色列人則用禱告讓民族遠遠地流傳至今。在生活中,除了拼命地工作、為了生存而奮鬥,其實也有必須禱告,齊心合一來請求 神動工的時刻。不僅勞動是一種事情,禱告也是一種事情,在國家政治上有專門的官員、每個領域都有專門的負責人,有時我們無法、也沒有能力自己親自地解決問題,不妨也為了「那個人」禱告吧,讓他們能做出正確、合宜地決定,為更多人謀取福利、締造幸福。

做事時,為了<某個目的>,「直到完成之前」都會做事來把事情做完,
禱告時也是一樣,為了<某個目的>,「直到成就之前」都要禱告來解決。

––鄭明析牧師

延伸閱讀:
以禱告扭轉國家民族命運
漫畫以斯帖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