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原進三是誰?

打開書的扉頁:
台灣人。留日法學博士。
  工作及專長領域多在國家安全戰略規劃、地緣政治分析。
  職業生涯曾寫了數百萬字的政策研究報告。
  在《少年凡一》之前,不曾書寫過任何文學創作。
  目前正於監獄服刑中。

少年凡一
獨特寫作背景,讓這本書引起關注,讓讀者在閱讀時,嚐到一些弦外之音,有不一樣的思辨。
故事中的主要的角色有三人,藤原進三、妻子岩崎麗子、兒子藤原凡一,對應作者現實生活中的家庭。本書來自作者寫給自己滿十八歲的兒子,每一個週六都寫一個章節,十八週後完成故事。
「在那個地方」沒有舒適的寫作環境,藤原進三趴靠在墊於大腿的紙板上,利用室內還有光線的時間寫作,一寫便是八到十二個小時以上。

作者自述:

這樣子長期固定在單一姿勢執筆的衍生紀念物,就是紙板依靠支點的膝蓋和身體重心著力處的臀部,在摩擦中長出了一層粗糙硬實的厚繭。凡一的故事,也就這樣,在兒子播下種子之後,自己長出來了。

在無法收集資料的情況下,僅能憑藉著在資源回收場撿到的書籍,挑選是否有適合的寫作素材。作者巧妙地把故事的背景移到了日本,不過還是很容易看出對於政治人物、台灣社會、國際情勢的呼應。
這些比擬並不是為了針砭時政,也不是為了諷喻政府體制,而是與妻子、兒子自然的生活互動。
「藤原家吃飯不談正事……,點心上桌後,便談論起國家大事。」

沈默寡言的筆耕者

整個故事的主軸一半圍繞在突然沈默寡言的兒子上,進三藉著催眠的方式,與潛藏在凡一內心中的九個記憶對話,這些對話、思辨如同作者與兒子間的對話。「書寫」是作者現實中唯一表達的工具,不禁猜想,突然的沈默的凡一是否也象徵著作者獄中的處境。
另一半則是藤原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幾乎每一個章節都可以獨立開來看也無妨,全文並沒有嚴格的承上啟下,因為過多的說明、鋪陳對於這一家人,其實是多餘的。作者巧妙利用真實的人事時地物來鋪陳劇情,讀的時候比起考究內容真實性,令人更多思考的部分是,到底作家想要對自己的兒子說些什麼呢?
九個古老久遠的記憶中,個性、種族、想法迥異,每個都有不同的立場,既矛盾而協調。世人對於古老傳說、奇事總會有諸多美好的想像、崇拜,但在進三筆下,他們有與常人一般的人生擔憂、煩惱。

身而為人一輩子的課題

故事中最值得深思的是在第十五章:「風」捎來的信息,所寫到的「生命議題清單」,雖然是寫給自己兒子的,但對於現代人來說,在在都度過人生時必定會面臨的課題,不過學校、師長卻從來不會教導,也不曾讓孩子們去正視的問題。
(節錄核心字句)
一、慾望中的掙扎:試圖採取禁制的行動卻又一再無法克服,始終徘徊在發洩與禁欲的挫折懊悔之間。
二、陷入失去意義的苦難:找不到生命的意義,覺得一切都很無趣、無聊。
三、處在瀕臨錯亂的邊緣:心很亂,覺得下一刻之後的未來始終像一團迷霧,不知道自己是為(ㄨㄟˋ)了什麼而存在,也不知道世界是為(ㄨㄟˊ)什麼而存在。
四、自主意志不存在: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所以就覺得毋需為自我的行為負責。處在一種極度不自由的狀態中,產生強烈的自我否定。
五、對時間無感:理智上很珍惜時間,認為它是少數甚至是唯一的客觀事實。但是在認知上卻呈現失調現象,失去以時間衡量或聚焦於時間經驗的能力。
六:認為一切都是虛無,都是空:認為一切都是虛無,所有事物都是空,都沒有意義,沒有價值,包括自我,也包括「愛」。已經無法知道什麼是「愛」了。

越是拘束越是自由

對於作者的「身份」,社會上有很多先入為主的印象,但這本書比起爭辯這些、宣洩內心的不滿。文字打破了空間的限制,讓一家人擁有了更多內心世界的交流、對話。如同作者自述的一般,這本書並不是他一個人完成的,太太與小孩都是促成作品的重要角色。
雖然是每天見面、至親的人,但人們有多少時候能夠說出內心的話,彼此交流想法與夢想呢?
作者跪著不到一坪的地方,但是彷彿與家人在故事中的京都度過了「最幸福的平凡生活」,生活化的互動,讓忙碌的現代人不由得羨慕,這個親密、靠近的家庭關係。

節錄:

藤原家的男主人藤原進三,坐在起居室的扶手椅裡,若有所思地看著落地窗外的庭院。朝顏一早開了三朵紫花,他卻完全沒有注意到。
平時,窩在這座舒適黑色皮椅上的他,通常都是抱著一本書讀著。
老婆孩子總愛笑稱他,回到家就變成植物,一顆「沙發馬鈴薯」(couch potato)。

延伸閱讀:

博客來購書資訊
作者官方粉絲團

在〈[閱讀][小說]少年凡一:越是拘束越是自由〉中有 1 則留言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