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本名端木賜,子貢為其字號,他有錢、善於言語、也當過魯國宰相,個性低調、不居功。

當齊國田常要舉兵攻打魯國時,孔子問在場的學生誰願意出來幫忙,衝動的子路站起來說:「我來!」
但是孔子沒有搭理,反而是挑選了子貢作為使者,來解決這次國家存亡的危機。

《論語.公治長》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孔子問弟子們的志向是什麼。子路第一個回答,願將自己的所有與朋友共享,即使毀損也沒有遺憾。從中可以看出子路的性格是那種擁有著遠大抱負,卻把事情想得過於理想的人。

子貢一出,展現扭轉時局的外交實力

接收到老師託付的子貢只說了一句:「沒問題!」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對於子貢的故事有很精彩的刻畫,展現出他扭轉全局的驚人操盤能力:

“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彊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子貢一出馬,保存魯國、使吳國大敗齊國於艾陵、自滿的吳國轉而想攻打晉國,部隊反被晉國在城下殲滅、越國勾踐趁隙攻破吳國殺了吳王夫差,十年之中五國局勢立變。當然,這五國局勢的變動,並非皆是子貢第一線的接觸各國,但從中可以看到子貢是一個思緒非常縝密的人,在複雜的國家利益之間,他揣摩上位者意思,引導人做出自己想要的決定。

[getty src=”485205275?et=k6KYA7qmRo5jEgNTgNUrrg&sig=klIcFpufeBTJcRhNJQRKd4iU0-oAKhN0-YymsK-dAPs=” width=”507″ height=”338″]

做好事不收錢錯了嗎?

《說苑.政理》
魯國之法,魯人有贖臣妾於諸侯者,取金於府;子貢贖人於諸侯而還其金,孔子聞之曰:「賜失之矣。」

在魯國有一個法律,如果從別的國家贖回奴隸的話,可以從國家那裡得到一筆獎金。不過經商致富的子貢自然不需要這樣的獎金,因此從國外贖回奴隸後便拒絕了國家的獎金。然而孔子卻告訴子貢,這樣的行為錯了。

「老師啊,我到底做錯了什麼呢?」孔子接著回答說:

聖人之舉事也,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其身之行也。
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贖而受金則為不廉;
不受則後莫復贖,自今以來,魯人不復贖矣。

聖人在做事情,不只是獨善其身而已,而是透過他的行為能夠間接改變大眾的行為。今天國家當中有錢人少,窮人很多,你覺得拿這些錢就是不廉潔,你自己是說的過去。但是若是因為你不拿這筆獎金,國家取消了這項規定,那麼以後還有誰會把在外淪為俘虜的國人贖回來呢?

格局、想法太狹隘的關係,人們做出抉擇時,往往只考慮到自己而已,但是卻忘記自己的行為對『周遭人事物』的影響力。
“沒關係啊,我就是這樣子的人。”

[getty src=”84288029?et=vu1_MDh0R8xmFaX8BJTU0Q&sig=ImZJHayrOSR1yZgiSGoMaX0X1XOnP5xLu4GJePHte7w=” width=”337″ height=”506″]

讓整體變得更好的幸福秘方

在道德操守勝過一切的東方社會中,公眾人物的行為是否符合人民期望,其要求是相當的嚴格,然而這也變相的造成了更多的政治作秀、沽名釣譽的問題。我覺得在孔子與子貢的對談中,真正想給予現代人的反思是:

「你是否願意改變自己,來做出對全體有利的行為呢?」

當你背負越多人的期待時,並不代表你只是一昧做出「大家期待」的行為,子貢活在現代的話,他領取獎金之後可能會被媒體報導成:「富可敵國的商人子貢,竟然貪圖國家獎金」。

在《呂氏春秋.察微》中提到另外一個成對的故事: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

子路看到有人溺水,便捨身救起對方,對方贈與一頭牛,子路接受了對方的謝禮,孔子的評論是:「以後魯國人一定會勇於幫助溺水的人。」

在資訊傳播發達的時代,我們個人的資訊成天曝光在網路的世界上,不要忽視個人行為帶來的影響力。比起無知的善良,好的行為值得人效法,且好的行為長遠來看能帶給整體益處。我們要成為能夠捲起袖子,一起來解決公眾的問題,最美的風景並不只是金山銀山的財富,比起一個人做公益,全體一起來推動、互相扶持時,才能夠打造出更理想的社會氛圍。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