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教育來自於人們永遠學不會歷史的教育
「攝理」原為安排、治理的意思,引申為天的旨意
透過閱讀聖經,不光是了解歷史,更是了解在這時代我們與神之間的關係

聖餐的典故涉及太多聖經經文,本文為了篇幅考量,僅能在不失原意的情況下,列出核心的片段。
建議參考聖經整章、或全書相關章節來閱讀

起源:西元33年的一個夜晚——「最後的晚餐」

許多人對於耶穌最後一次與門徒共進晚餐的「最後的晚餐」的了解,來自於畫家達文西的名作最後的晚餐(Last Supper),supper一詞來由是古法語 souper,原意”to sup” 是 “喝湯的意思”,指便餐、勉強充飢的意思。
新約時,救世主雖然已經來臨,但以色列百姓以<律法>為中心相信 神,度過既有的信仰生活,形式化、僵化的來侍奉神。他們因為「既有性」而不接受<新話語>,因為「既有性」而不相信<耶穌>。

舊約人直到最後都不相信也不跟隨<耶穌>,逼迫他、打他、視他為異端、企圖殺害他。於是耶穌離開「耶路撒冷」到「外邦」傳揚福音並隱密地將歷史開展出去。可是猶太宗教人的逼迫卻變本加厲。
如果放著不管,就連會相信並領受救援的人們都無法領受救援、甚至會遭害,局勢已經變成這樣了。 神沒有選擇「消滅惡人和罪人」的方法,而是選擇了「讓救世主代為承受惡人和罪人的罪價死去,如此為所有人開出救援之路」的方法。
於是耶穌又再次回到了逼迫之地「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可想而知那時耶穌與弟子共進的這頓飯,是非常的克難且簡約的。

路加福音22章16~22節
「我告訴你們,我不再吃這筵席,直到成就在 神的國裏。」
耶穌接過杯來,祝謝了,說:「你們拿這個,大家分著喝。
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等 神的國來到。」
又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遞給他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

晚餐後,耶穌前往橄欖山禱告,賣主的猶大帶著許多人過來,當晚耶穌就被帶到祭司家拘禁,弟子們也隨即四散而去。

小常識:古代水資源保存不易,將水果製成酒,是一種很普遍保存飲用水的方法。

聖餐的意義

聖餐式中有兩個重要的部分,第一個是麵包、第二個是葡萄汁。
前者象徵耶穌基督的身軀,吃下麵包之後要成為主的身軀,遵守主的教導來生活、為主傳達福音。
後者象徵耶穌基督上十字架,犧牲流下鮮血。血象徵生命,主犧牲自己拯救死亡主管圈中的靈魂。
喝下後要與主成為一體,像主救援自己一般,也要用自己的人生來拯救世上的眾生命。且要唯有以主為頭,弟兄間不能紛爭彼此,要和睦。

耶穌為弟子洗腳

此外在飯席上還有另外一間值得紀念的事情,那就是約翰福音13章1~5的內容:
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他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
吃晚飯的時候,魔鬼已將賣耶穌的意思放在西門的兒子加略人猶大心裏。
耶穌知道父已將萬有交在他手裏,且知道自己是從 神出來的,又要歸到 神那裏去,就離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 隨後把水倒在盆裏,就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

古代時常足履平地,就算穿鞋,鞋子包覆性也不好,是累積最多髒污、灰塵的地方,那耶穌為何要為弟子洗腳呢?

約翰福音13章13~15節
你們稱呼我夫子,稱呼我主,你們說的不錯,我本來是。
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
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

「要洗弟兄的腳」這句話蘊含著幾個含意。
為了讓人們彼此和睦相處並相愛、遮掩弟兄的過錯並幫忙禱告、原諒弟兄的錯誤,也如同幫忙洗腳那般地幫那些讓自己動血氣、惹自己生氣的弟兄洗腳,如此對待所有生命,
耶穌才以「主」的身分、以「夫子」的身分作了榜樣。
不只在<言語>上作了榜樣,也在<行為>上作了榜樣。

時代的同時性

出埃及記12章24~27節
這例,你們要守著,作為你們和你們子孫永遠的定例。
日後,你們到了耶和華按著所應許賜給你們的那地,就要守這禮。
你們的兒女問你們說:『行這禮是甚麼意思?』
你們就說:『這是獻給耶和華逾越節的祭。當以色列人在埃及的時候,他擊殺埃及人,越過以色列人的房屋,救了我們各家。』」於是百姓低頭下拜。

耶穌受難的那天是逾越節,在猶太人的習俗中,這天是為了紀念過去 神透過摩西,幫助以色列人從埃及的奴役中脫離出來。當時為了讓法老王釋放以色列人,降下了十樣災難,降下最後一個災難時,命他們把綿羊的血塗在門框上,如此保住以色列民族的長子們沒有遭遇到災難。
每個時代 神都會動工、行動,< 神的攝理歷史>具有「同時性」,不過每次都透過不同的人,更提升層次地開展出去。
以耶穌為中心的<新約歷史>並不是由耶穌另外開展的歷史,而是在「以摩西為中心的<舊約歷史>基礎」之上提升層次,根本都是由 神、聖靈和聖子開展的新歷史。

小常識:逾越節是在猶太人的宗教曆法中尼散月一日(接近春分)後的第十四天進行,以西曆計算約為四月第一週
因耶穌受難後三天復活,所以一般基督教教會會選擇在復活節(四月第二週主日禮拜)一併舉行聖餐式,或是在復活節前的週五舉行「聖週五」,進行基督受難紀念禱告會或相關儀式。(不會刻意跟猶太教的逾越節同一天)

領受聖餐的資格與責任

<聖晚餐>是耶穌的肉體活著時,跟弟子們最後的見面。
那是<與救世主之間最後的晚餐>,為了不讓人們忘記耶穌的教導和作為,每年基督徒都會持續透過<聖餐式>來紀念那日子。
雖然現代人無法在「當代那時」參與,但只要是相信並跟隨 神所差來的彌賽亞的人,就應該要記住那時候,下定決心成為「主的身軀」來傳福音,並且要紀念。

身份限定「受洗的基督教教友」,或是「決志信主」的人。

且要正確體會是誰支付代價買下屬於死亡中的自己,要體會自己是因著誰而領受救援,要體會<救援主的價值>和<攝理歷史的價值>,正確暸解的人才能領聖餐。不會隨意當成一個活動,就讓人在不瞭解的情況下參與聖餐式。

攝理教會聖餐式

領受聖餐後該怎麼生活呢?

必須絕對相信「他」。<主>以犧牲支付代價買下了自己,今後不再是「自己的身軀」,而是「主的身軀」。
要100%相信並認定<主>,與<主>成為想法一體、行動一體、愛一體,
如此成為<主的身軀>來生活才行。

馬太福音22章37節
「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 神。」

參考資料:
舊約出埃及記、民數記
新約四福音
猶太逾越節
復活節習俗
鄭明析牧師聖餐式證道話語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