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作者是台大生命科學系的張文亮教授,本書收錄了十九個科系成立之初的故事,要說明一下「成立科系的定義」,這裡指的是某個人曾具體的提出一個教育制度、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談論關於創立科系背後的故事。
所以這裡頭沒有數學、物理、化學、文學之類的故事,猜想是這些領域存在人類文明社會的時間長,舉數學來說在希臘時代就有類似學徒的制度,很難指出是某人在幾年幾月成立的。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生命科學系,林奈(Carl Linnaeus,1707–1778)從意想不到的角度去觀察大自然。他最大貢獻在於提出了雙命名法,意即藉由「界門科目綱屬種」的屬名種名來為生物定學名,他閱讀創世紀後,思考為什麼亞當一看到一個物種就可以為其命名,認為其中是因為萬物當初被創造時就依循了某種法則。

創世紀2章20節:
那人怎樣叫各樣的活物,那就是牠的名字。那人便給一切牲畜和空中飛鳥、野地走獸都起了名……

老鷹

對照利未記11章中,神在提到各種動物時,藉由「腳蹄有沒有分瓣」、「吃東西有沒有反芻」、「身體上的翅膀、鱗片」、「用掌行走,或是四足在地上爬行」來分類各種動物,林奈進一步提出了現在熟悉的分類法,例如偶蹄目、奇蹄目、反芻目、有鱗目、爬蟲類……等等。

並且針對「物」的概念下了定義,凡是有固定形體的存在皆為「物」,而有形體沒有生命的是「礦物界」、有生命沒有感性(feeling)的是「植物界」、有感知卻沒有理性的是「動物界」,在這之上兼具感性、理性、靈性的是「人」。雖然六百萬年前就發現原始人,但是林奈對於文明歷史中存在的人類下了個定義,真正的人類、智人(Homo sapiens)是「渴求永恆」的,因此對照上面的人,不難理解現代社會的組成,並不單純透過生理的結構就能解釋,而是在漫長歷史中,人們正尋找著一份永恆,以填滿內心的渴望。

“自然科學的存在,不是只留在探討大自然的現象,還有一個更高的目的——認識創造大自然的 神。”——林奈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他曾在取得醫學學位後展開一趟旅行,行經瑞典北方與野居的Sami種族一同生活,最後將自然觀察的日記稱為「山谷旅程」。因為親身感受過大自然的多樣性、變遷,才讓他對於「信仰」、「科學」、「人生」有了嶄新層次的體會。

風景

同樣在神學方面深造的鄭明析牧師,在歌曲《愛、饒恕與寬容》中,也依據他對於人生、觀察自然萬物的體會,寫下了歌詞:
“這一切都是耶和華,因愛而創造的。”
即便不是科學專業出身的人,實際在大自然走一趟,想必也都能完全感受到,林奈在自然萬物之上,尋找造物者的心情。
透過《因為有愛,才有這個學系》這本書,不僅看到現代教育體制的起源,也看到各領域的專家因著對於生命、大自然的熱愛,而作出了創舉般的實踐。其實每個人的生活、成長,也都蘊含著這些龐大的愛,正等待著你我去發現這些《因為有愛,才有我這個人》的故事。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d 位部落客按了讚: